104年度性別暴力防治影像巡迴座談專業人員場(南投縣)

時間:2015年10月28日

地點:南投縣立婦幼館

與談人: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 王珮玲副教授

    現代婦女基金會同志親密暴力諮詢熱線 李姿佳總督導

播放影片:《南非彩虹高高掛》+《當他變成她》


林俊梧處長:

語言是最簡單但也最難傳遞的方法,感謝女性影像學會將語言和影像做結合,用最有力的方式,把性別暴力防治帶往更多地方。

我們最近在實行一個新計畫,希望能夠在南投縣的各個鄉里和居民合作,成立一個強大的通報團隊,一起耳聽四面、眼觀八方,落實旁觀者的救援。雖然今天談的是性別議題,但性別議題會衍生出家庭暴力,這些問題刻不容緩,期望我們一起努力。

很感謝今天邀請到兩位講師,也很感謝在座來自各方的朋友,希望透過影片、透過這樣的活動,來讓我們的社會和婦女能夠受到更好的保護。

20151028_141804.jpg 


王珮玲:

同志親密關係的暴力越來越多,但我相信這是一件好事,代表著同志朋友們願意求助,也代表著我們的管道正慢慢建構起來。就我所看到的文獻(並不一定適用台灣當前社會),在人類社會中,有10%是同志或跨性別的朋友,而這樣的族群所發生的性別暴力,無論是親密關係暴力或者性侵,比例都不低於異性戀族群,然而相較之下,我們的服務資源卻非常少,我們對這些個案的處理還在起步階段,當然,近幾年已經有更多組織正在成長,這也是我今天特別請女影學會邀請姿佳來當這次的講師,那我們把時間交給姿佳,謝謝!


李姿佳:

謝謝珮玲老師,也很高興能夠來到南投參與這次的活動。

我從事性別暴力相關議題已經有很多年的時間,想先問問大家都怎麼辨識一個人是男生還是女生?外表?穿著?以我自己為例,我的生理是女性,但我的外表可能和所謂傳統女性的形象不一致,也因此會有各式各樣的狀況發生。講述一個有趣的現象,通常有朋友生了兒子,我們會送藍色的東西當作禮物,有了女兒,就會送粉紅色,如果未知性別,我們習慣送黃色,可是,我們好像沒有被教育過男生要愛藍色、女生要喜歡粉紅色,而男性、女性都有各自展現的方式,不是嗎?

聽到「同志」,各位會想到什麼?彩虹旗?愛滋?0號1號?出櫃?依照剛剛珮玲老師提供的數據,100個人裡面應該有10個同志,如果我們身邊沒有認識超過10個同志,那同志朋友們都去哪裡了呢?無論是在工作場域、就業環境,要公開出櫃對同志來說都是很困難的,而多數人會選擇出櫃,都是願意給予一定的信任度,也請大家把同志朋友出櫃的權利還給他們。

在此也解釋一些名詞,所謂的LGBT族群,L(Lesbians)是指女同志,其實女同志並不一定要是一個男性裝扮的人,搭配一個女性裝扮的人,大家可以把異性戀的框架從同性戀身上拿掉;G(Gays)是指男同志,通常同性戀會分成照顧者以及被照顧者的角色,而所謂的0號1號則是指性角色的分別;B(Bisexuals)是指雙性戀,雙性戀也有著他們的困擾,對伴侶來說,他們的情敵可能是全世界,而父母可能會覺得,如果你可以和異性交往又為何要選擇同性?這些都是雙性戀的雙重衣櫃;T(Transgender)則是指跨性別,跨性別有變性人、雙性人以及扮裝,大家可以想想看,如果一個並不符合女性特質的人想要跨性別,是不是更要接受旁人異樣的眼光?然而性別是存在光譜的,可以變動或者轉換,所以視覺可見的性別特質其實並不等於同性戀。

大家知道葉永誌的故事嗎?葉永誌是個特別安靜的小男生,因為陰柔的特質常常被欺負,例如上廁所的時候會被脫褲子檢察,為了要避開這種困擾,他只好在下課前去上廁所,有一天他去了廁所後,就再也沒有回來。至今依舊不知道他的死因,而這樣的故事還在持續發生,如果有多一點尊重和包容,也許葉永誌的故事就會不一樣。校園霸凌有很多種,其中一種就發生在多元性別的孩子身上。

同性戀的受暴情形和異性戀差不多,我們曾做過一份調查,有35%的同志朋友表明曾受過另一半的暴力相向,其中只有45%有向親朋好友告知,55%的人選擇沉默,其中可能是因為同志朋友還要承受「威脅出櫃」的暴力。

這些年,我們透過更多的管道、成立相關的網站,希望能夠藉此幫助更多的同志朋友,我的分享到這個部分,也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,可以去思考一下,自己能夠實質的為同志朋友做些什麼,帶走真正對你有幫助的東西。我相信近幾年我們對性別的敏感度正在提升,也希望將來不會再有人因為自己的性傾向而受傷,每一個人可以真實的享受平等,謝謝大家!

20151028_152927.jpg 


王珮玲:

在我們的工作上,將會越來越頻繁的接觸到同志族群,若是對於同志有性霸凌、性歧視,甚至以性作要脅的行為,我們認定這種因著宗教、種族、性傾向而造成的傷害便是「仇恨犯罪」,而某部分社會大眾可能還是會做出非理性或是帶有惡意的仇恨犯罪,我們身為助人工作者都必須更加敏感,同志之間的性暴力還是較為疏忽,對我們來說也是未來一大挑戰。

那我們開放在場的朋友和我們做一些分享和提問。


觀眾1:

我們做為一個助人者,會對這樣的議題特別關心,因為同志朋友很容易變成弱勢,但台灣的媒體好像一直在強化不對等的性別意識,我想問問老師是怎麼看媒體這部分?


王珮玲:

年齡、行業、組織文化都會影響性別意識,即使我們有法律、公約,近幾年也從組織外進到組織內,但我們還是看的見媒體為了譁眾取寵而去報導屬於腥羶色、加重性別問題的新聞,所以我不認為有哪一種方法可以阻止,我們能做的便是持續監督、持續發聲,以更支持、更尊重的態度去面對不一樣的人群,只有我們的態度夠堅定,媒體才會知道那些新聞沒有市場,所以我們要繼續努力。


觀眾2:

我看過一些案例是受害人通報後被迫出櫃,不只是和家人還有司法,接踵而來的問題讓他必須去面對他的父母、面對社會給他的壓力,在司法上明明是被迫出櫃,法官卻可能假定他是合意,父母也可能會希望他們接受治療、去「矯正」同志傾向,在同樣是性別暴力的案子裡,同志受害人卻承受更大的壓力。


李姿佳:

其實當同志朋友們選擇出櫃的同時,父母就「入櫃」了。父母能不能接受孩子的同志身分、會不會造成父母選擇躲起來,這都是需要去了解的情況。

親密暴力都是有法律可以保障的,但有些法官不會認為「威脅出櫃」是一種暴力,這些都是非常需要持續投入的。


王珮玲:

現在的工作者還沒有敏感到可以察覺同志朋友的身分,可能因此錯失能夠幫助他們的機會,我想我們今天至少學到一件事,從現在開始,我們不再問「這位是你先生/太太/男朋友/女朋友/前夫/前妻嗎」,我們可以問「這位是你的另一半/伴侶嗎」,一個不一樣的問句,也許就可以帶來一些改變,謝謝大家!

20151028_163113.jpg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s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