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4年度性別暴力防治影像巡迴座談專業人員場(臺中市)

時間:2015年11月06日

地點:臺中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-衡道堂

與談人:臺中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  侯淑茹主任

   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范情理事長

播放影片:《475:打破沉默》+《噤聲告白》


范情:

這一次將這兩部片放在一起,讓我們看到社會對女性的性暴力,範圍不只限於人與人之間,更可能擴及文化背景,尤其是戰爭。戰爭中女性可能受到的傷害,除了受傷或死亡,再來就是強暴,這兩部片一次讓我們看到這些層面。

兩部影片還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「沉默」。為什麼身為受害人卻什麼都不能說?不能說的原因以及不能說所帶來的後果是什麼?為什麼要打破這個「不能說」?在我們的專業工作上,首先就是要去理解「強暴」和「性侵」。

20151106_155025.jpg 


侯淑茹:

第一部紀錄片的背景是在2012年,可以看得出來,即使是離我們很近的現代環境,還是有很多國家在認知女性、男性、性侵和暴力,和我們有非常大的差異,甚至在他們的文化中,很多人認為遭受性侵是女性要承擔的責任。

第二部則是比較政治性的,女性除了會遭受身體的暴力之外,還有性的暴力。有時候受害者不敢表達,可能是預見了會被傷害,也有時候是判斷這個環境可能存在著風險、並不安全。

兩部片對於我們的工作經驗,都能夠有很大的回饋。也是讓我們思考,怎麼去看自己的助人工作?我們都是助人者,但我們能不能從被害人的立場去看當時的情況?最重要的便是「理解」,我們理解個案所發生的事情,個案也理解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。當我們去理解,別人來求助的時候,才不會用譴責的角度,如此一來,求助的歷程才有可能發酵,並進到專業工作者的環節,讓受害人得到協助。


范情:

摩洛哥的刑法475條:受害者未滿18歲,性侵的加害人可以跟受害者結婚來免除刑法。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?當我們看到這樣的影片,會覺得離我們很遙遠、台灣進步多了,可是,舉個例子,大家聽過「遮羞費」嗎?請問「遮羞費」是遮誰的羞?是誰付給誰?加害人付給被害人或被害人的家人一筆錢,遮「被害人」的羞,但是,被害人何羞之有?在台灣,受害人要出來控告的時候,也是把自己包得緊緊的,明明犯罪的人才需要覺得丟臉,為什麼卻是被害人把自己遮起來?


侯淑茹:

大家有沒有想說的?在看影片的過程,我們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切入點,譬如選用的題材、拍攝的角度,或是導演的設計安排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要分享的?


觀眾1:

看了這兩部片,覺得很幸運身在台灣不會遭遇到片中的狀況。想到我們在處理案件的時候,有很多案件會以「和解」作結,我們以為現在很多女性團體在倡議,各方面女性意識抬頭,我們有家暴法、性侵害防治法,大家也比較敢於爭取女性權益。但是理事長的話提醒了我們,事實上有很多這樣子的被害人,還是沉默噤聲,在文化的壓迫之下無法說出被性侵的事實。


范情:

其實台灣以前也有過這種案例,大家知道鄧如雯殺夫案嗎?她長期被性侵,然而當年大家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讓她跟強暴她的人結婚。如果她被性侵,有哪一個男人會願意跟她結婚?甚至被別人責怪,為什麼要一個人在外面遊蕩?這個時候不只無法得到別人的支持,反而還會自責: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?為什麼當時我不做些什麼,才讓結果變成這樣?

這樣子的文化是怎麼造成的?社會看重的是什麼?性侵害到底侵害了什麼?同時,什麼叫二度傷害?二度傷害的來源和癥結是什麼?


觀眾2:

名譽。


范情:

所謂的名譽,其實就是社會所看重的「女性的貞潔」。真正「二度傷害」的來源,就是在你受害之後,還要承受其他人對你的指指點點。這種傷害來自別人怎麼看待這個被傷害的人,為什麼我們不去指責加害人,而是去指責受害人?這就是「性侵害」跟其他傷害不一樣的地方。


觀眾3:

我們的確遇過很多性侵的受害人,在修復一段時間之後,才有辦法走出來尋求治療。公權力、公部門可以做的就是防止他們再次受到傷害,而心理上的修復,可能等待自己能夠走出來的那一刻。《噤聲告白》讓我覺得滿難過的,看到一個媽媽在談論她的孩子遭受性侵時眼眶泛紅,已經講不出話來,那樣的過程她也很難再去面對。有時候不只是受害人,受害人的家人也需要幫助。

我覺得台灣社會已經走到很先進的程度,其實我們並不願意把男性看成加害人,如果可以把男性角色轉化,我覺得是很大的助力。當然我不知道他們是否知道這部片正在全世界流通,其實我們也可以回饋給他們,讓他們知道他們是很勇敢的一群人,這或許也是促進法律修法的一個力量。


觀眾4:

我對第一部影片比較有感觸,導演訪談一些男性的觀點時,很像我們在服務個案時聽到的,相對傳統的觀念,譬如「我打她是為了她好」、「我這樣做是為了她、為了這個家,她為什麼不能理解」,這是整個傳統文化體制下的一個現象,好像很難去撼動。在傳統家庭結構裡,認為男性要支撐一片天,所以女性一定只能順從。

我曾經跟合作的單位去做社區宣導,在鄉下地方,不能說太多意識形態的概念,那時候多數觀眾是傳統男性。快結束的時候,有個五、六十歲的婦人,靠近我身邊跟我說:「你們來得太晚了。」為什麼不早一點?如果我們可以早一點,也許她們今天就不會這樣。那時候我才發現,我們真的需要花很多時間,來處理、協助社會做一些改善。這是我的感想。


侯淑茹:

台灣跟第一部片的環境有相差多少?仔細去想一下,其實沒有差太多。「性騷擾」在他們的社會相當普遍,在我們的社會上也是。這幾年性侵騷擾議題一直被討論,可是我們的文化卻沒有多大的進步。

到底健康的社會是什麼?就是尊重跟自由,對人的尊重、對自主性的尊重。我們的家暴、兒虐、性侵的案子會這麼多,是因為我們其實都想控制別人。甚至做為專業工作者,可能在潛意識裡面,還是有這些因子存在。當這個因子發酵的時候,你如何去反思,是很大的功課。

20151106_154344.jpg 


范情:

聯合國的婦女部門推動的「He for She」,由艾瑪華森做為代言人,他們認為,有關「性別平等」不只是女人的事情,更是男人的事情。

所謂強暴、性侵、家暴的動機或源頭,其實是來自於「權力的掌控」。我們過去一般對性侵的了解,來自於性慾,這只是一小部分。很多時候其實是來自精神上的控制,「我就是要藉由我的身體、行為來表達我對權力的慾望、掌控的欲望」,那為什麼有家暴?就是試圖用暴力告訴你誰才是老大。

另外,也回應剛剛觀眾提到《475:打破沉默》,可能沒想到這部片正在全球各地播放,其實導演本來對這個國家相當失望,直到後來有一位受害人願意說出來,願意打破沉默,當她看到很多人對她的支持,她知道這個國家要有希望,要有人站出來改變,才能打破人跟人之間的不信任。

就像《噤聲告白》中,只有藉由一家人一起面對,他們才能夠真正地走下去。這也讓人去思考,我們可能會擔心讓當事人受到傷害,所以避開禁忌,或是為了保護當事人,反而讓當事人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傷害、自己去檢視傷口。


侯淑茹:

當我們在看一個案例或者電影,有的人可能會覺得會有這樣的巧合嗎?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發生?我們必須要去理解,這些事情絕對有可能發生。我們要更敏銳的察覺我們能夠多做什麼。如果防治工作網絡,對於這些沒有辦法說出口的事情,有一點觸動的機會,但卻不小心把它漏掉,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。


家防中心綜合規劃組 王惠娟組長:

在這兩部片中,我看到發聲的重要性,也看到似乎高教育社經地位的人,在遇到不幸的事件之後,比較有能量站出來捍衛自己。那更多相對弱勢的人,他們的聲音在哪裡?我們怎麼去發現他們?「權力」在受害者身上也出現嚴重地不均,這時候,政府的公權力或是民間相關組織,能夠為這些講不出聲音的受害人多做些什麼?我們這些能夠發聲的人,能夠多做些什麼?

20151106_164703.jpg 


范情:

第一部影片中常有一個人戴著面具,從頭到尾都有出現。那個面具,我認為它有很多層意思,第一層是「無法示人」的強烈意象,我承受這些東西,但我沒辦法用真面目告訴別人。第二層是整個社會互相的不信任,人跟人之間是沒有關聯的,只有最後願意說出來、打破沉默的那個人,才能以自己的真面目示人,不需要再戴著面具。

受過高教育的人,或者說話比較有能量的人,當他們說出來的時候,或許能夠改變整個社會的氛圍。帶來的改變也許是讓越來越多人看到這些人可以站出來、願意勇敢說出口,就有希望改變教育跟整個社會。不只是為了他自己,也是為了整個文化、整個社會。


侯淑茹:

我想各位專業工作者一定有很多的想法,很開心大家今天共同參與影展座談,會後有什麼想法,各位都可以再回饋,讓這個宣導方式可以更呼應大家的需要,謝謝大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s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